《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4-07-12 19:01:3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通用1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习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

3、通过古文的学习,看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时地对齐威王提出建议,才使齐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

集体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一)读法指导: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达无阻、口诵心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韵味。

读法指导: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四)分析对话,体会感情。三问三答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赞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问客,“我与徐公孰美?”——平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五)角色朗读,翻译表演

三、研读课文,品味精妙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2、提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件小小的家庭琐事,在对这件家庭琐事反复思考、分析后,邹忌“入朝见威王”,在朝廷上,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委婉设喻

三比

(妻)私

————

私(宫妇)(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内)

3、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

明确:齐王纳谏——三赏

臣民进谏——三变

上赏:面刺

令初下:门庭若市中赏:上书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下赏:谤讥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提问: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战胜于朝廷

5、点题

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邹忌进谏的智慧,也要看到齐王纳谏的明智。

(二)深入讨论、品读智慧。

1、讨论:从“三问”到“三思”再到“三比”,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邹忌,请同学们讨论,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邹忌的智慧?

明确:“三问”——发现问题,细节意识

“三思”——思考问题,自我反省

“三比”——解决问题,委婉设喻

2、学习进谏的艺术

3、拓展知识

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学习古文的意义

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现代人的指示肯定远远超过古人,但智慧却未必!”正也正是我们提倡学顾问的目的,我们要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智慧。

四、强化延伸、拓展视野

1、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说说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齐威王的?

2、职场调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外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进谏的语言艺术有何不同?

汉武帝是一个迷信神怪的人。一次,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坛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东方朔觉得那是骗人的假话,便偷偷地把这坛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杀掉东方朔。可是,东方朔毫不慌张地说:"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长生不死的酒,那么陛下是杀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么说明酒不能保证饮者长生不死。那么那位进酒

的先生就是欺骗您,该当死罪了。"汉武帝也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于一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古人劝谏,说话的艺术以及在今天的指导意义。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古人劝谏的技巧。

(2)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词类活用、宾语前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诵读 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战国策》得体例是什么?

明确:国别体

《战国策》内容?

明确: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得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二、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三、思考: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讽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是个兼语结构,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讽

四、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明确: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他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五、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六、讽谏为线索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一)讽谏缘由。

(二)讽谏内容。

(三)讽谏结果。

本文特点:

1、第一段:讽谏缘由

先写邹忌容貌之美:“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可谓玉树临风,仪表堂堂。“窥

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 ……此处隐藏29310个字……p>五、 设喻说理

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提意见成功的条件:既有善于进谏的嘴巴,又要有善于纳谏的耳朵。

六、 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七、 比较阅读:见《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厉王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2、 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合作探究,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比干,被商纣王剁成肉酱;“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被唐太宗李世民当做自己一面镜子的魏征,因直言进谏而险被杀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因进谏反对供奉佛骨,触怒唐宪宗而被贬。历史上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一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有的进谏成功,有的失败,而进谏能否奏效,不仅要看君王是否贤明,还要看谏者是否注意进谏的策略,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的齐威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领略它的语言艺术。

第二环节把握字词,整体感知

1、《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一部国别史,杂记东西周及齐、楚、燕、韩、赵、魏、秦、卫、中山诸国之事。由汉代刘向整理加工而成,以国别体例记录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的韬略之书,共33篇。《战国策》长于叙事,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掌握字音词义:

形貌丽(yì)时时而间进(jiàn)

朝服衣冠(zhāo)期年之后(jī)

群臣进谏(jiàn)皆朝于齐(cháo)

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朝服衣冠(穿戴)旦日客从外来(明天)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私我者(偏爱)

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指齐王身边的近臣)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议论)时时而间进(不时;间或、偶然)

(字词:学生自读后,老师进行点拨,将本文应重点掌握的字音、词语一一点明)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全文共四段。

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教师总结:本文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4、翻译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

翻译: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更美)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翻译: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第三环节探究拓展,激思启智

问题一: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采用什么手法?

(巧用“三叠式”结构手法,体现了课文结构的对称美,排比、递进的层次美)

教师说: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这些内容。但是文章中还有一些与三有关的内容,那就是:时间上的“三”:“朝”、“旦日”、“明日”;邹忌思想转变的“三”:“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发展的“三”:邹忌现身说法讽谏、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

问题二: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答:①类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 (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 (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目的: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问题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问题四:说出邹忌的讽谏艺术是什么?

(善用类比、对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联系自身和社会现实,说说本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可从普通人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方面谈;从说话、交际的艺术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2、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这样设计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齐威王群臣他国

讽谏→纳谏→进谏→朝见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