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4-07-12 19:03:33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声声慢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教案’声声慢教案。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教案《‘教案’声声慢教案》。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重点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出来李清照青春年少时欢愉自得的好心情;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她后期创作的蕴含了深广愁思的作品。今天就来学习她凝结了万般愁情,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二、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少年历经繁华,中年饱经离乱,晚年漂泊孤苦。(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

找同学朗读,同学点评、讨论,师补充朗读需注意的问题(准确,语速,语调,情感)。

找同学再读,播放音乐。(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课件展示问题)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次第:光景,状况。“这”指代什么?

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四、文本探究

1.初读,赏愁景(课件展示问题)

(默读词作)思考:词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进一步分析这些画面或意象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愁绪的?(注意画面内容,景物特点,营造出的氛围)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凄清,衬托心境凄凉。

过雁:视觉,听觉。物是人非,怀乡怀人。

黄花:喻词人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细雨:视听结合的画面,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雨滴敲碎人心,衬托环境之静。(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大唐天子失去爱妃后失魂落魄的状态)

词中的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冷清、凄苦、哀愁,此景在这种氛围之下,作者的愁苦确实浓得无化解。)

画面中的人物把景串连起来(动态),悲苦、孤寂、迷茫,突显愁思之深。

(找同学读词作,感受词中意境。)

2.再读,悟愁心(课件展示问题)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词人愁从何来?可以和《醉花阴》中的愁比较。(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1页第一个注解思考这个问题。

早期之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后期之愁:丧夫之悲,亡国之恨,漂泊之苦。

作者的愁意蕴深广,从词中的意象画面中也能看出。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例,北雁南飞,旧时相识--睹雁思乡;大雁可以北归,自己却无家可归--亡国之恨;云中谁寄锦书来? ……此处隐藏1281个字……>

六、知人论世。]

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DD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齐读。

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4

《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每上完一次课,教师总会有所收获和反思,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声声慢公开课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声声慢公开课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教学目标:

一,学会品读关键词把握诗人情感。

二,掌握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传达出愁情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结合作者生平创作概况,回忆初中所学的前后期词作创作风貌。

再借由现代作家梁衡的话引出李清照后世影响的评判: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前照,清泉石上流”。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因其词作风貌对后世影响较大,所以后人建造了李清照纪念堂,引出一幅对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易安故居楹聯

解释对联,说明李清照词作虽然以白描著称,但是依然有些残留宋代口语痕迹现代人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所以要解决基本字词。

乍暖还寒:忽暖忽寒。秋天的季节

最难将息:最难休养

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对付

憔悴损:极点,程度高。

如今有谁堪摘:可以

独自怎生的黑:怎么,这样

这次第:这种情况,这种光景

二,阅读诗文,把握感情基调

1.学生结合幻灯片,要求揣摩语调,读准字音。老师最后明确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苦愁绝的,朗读时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2.部分学生朗读,把对女词人感情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

3.听教师朗读,并在心中默读,把握节奏,感受词作的音乐美。

三、研读诗文,探究问题

1,找出本词的词眼,

教师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愁。

2,除了这一词眼,还有哪些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

凄凄惨惨戚戚 正伤心

3,探讨词人愁情的内涵,词人的愁从何而来?

教师明确: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思念之痛

4,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情的?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5,本词中如何体现的这种间接抒情?

教师明确:意象,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愁,这首词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她的愁?

6,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

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急风”: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秋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黄花”: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细雨”:这些是惹人愁思的意象。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

小结:

最后以一首《宋时月光》结尾。

这堂课中心把握基本到位,但是学生活动少,讲话太多。教学结构上,开头太多,且幻灯片转换太快,对具体词句的分析太少,没有落实到具体句子上,使得整堂课显得有些漂浮。总体说来,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没有很好的贯彻,今后尚待改进。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