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9:15:05
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

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古代巨著,使我受益匪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

《为政》篇里有句话印象特别深,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说的是季康子向孔子问道:“要使百姓恭敬忠诚而且相互勉励,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以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恭敬你了;你孝顺父母,爱护幼小,老百姓就会对你忠诚了;荐举有德行的人来教育弱者,他们就会互相勉励而上进了。”在生活中家长怎样做,孩子就会跟着怎样做;老师怎么做,学生就会跟着怎样做;领导怎么做,下属就会跟着怎样做。所以家长、老师、领导应该做好示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孩子、学生、下属才会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一个好的作用。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论语读后感2

《论语》十则读后感触频多,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

特别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整理以前的书本时,会不时有新的发现;偶尔翻起一本老书浏览几页,有时也会有新的收获。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十则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

举个例子吧,开学时,班长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另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忍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读后感3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论语读后感4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

《论语十则》读后感600字。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读后感5

孔夫子从前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贯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履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最少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 ……此处隐藏2969个字……识。

上学时,每天都会接受新的知识。不会复习的我每次都在考试中失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除了学会温习之前的知识,还要知道怎么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学习知识,都是自满的,自认为良好,事实上,并没有学到许多知识。学知识要做到虚心求教,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全方位汲取营养。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当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应当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先知道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在第二位。

讲到孝,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他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为学而、为政、里仁。共20篇。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又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所以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读《论语》时觉的几则特别好,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理解的是:学习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自远方来你不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懊恼不是君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是说,温习旧知识总中可以发现新知识,那么你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我从《论语》中体会到怎样做君子,君子就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懊恼。动口不动手。小人恰恰与君子相反更体现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论语》中的句子,比如:有人总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却做不好,就有人劝他:“欲速则不达”。当有家长带孩子出去看到两种人,一是贤人,一是不贤的人。于是家长对孩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与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改正错误。

《论语》是我国的一大名著,我不但要认真体会,而且要行动起来,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论语读后感14

如果是让我现在说论语,我能说的不多,但再来翻看论语的内容,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论语是无时不在的。

这是我读到第三句时,突然想着要写读后感的,好在以后可以翻看提升对它的理解吧。

现在的我,我是说此时此刻的我,对儒家道家还所知不多。相对来说,“子曰”的句子知道的更多些,道家我只是知道“道可道,非常道”。见笑,却是肤浅。

在我听到的看到的之中,我整理的信息是:儒家相对于人性,道家相对于更大的世界,有人说两者不同,其实现世研究所得,儒家是道家的一部分。貌似在现在,西方或者东方更承认道家学说,儒家好像只有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是非常提倡的,在我读书这么多年,好像是不曾记得有哪篇课文是摘自道德经的(现在的教育课本不详)。这更加增加了我对道家的兴趣。

在看论语的时候,中间跑去看了陶渊明的一首诗——《停云》。是在《论语今读》里提及的,于是特地去搜了下,大概的做了自己的理解。这里要说的是,我对论语做的整理和解释都是根据字典注释和个人思想而写的,并非抄袭或引用。一来我希望增加印象,二来我觉得照本宣读太枯燥,如果以后要去读更多的古文,那么从现在开始要积累古文的了解,好在以后可以使用。因此,翻译和注释的可能不太正确,或者是加入了个人的感情和字句在内,如果有地方误导了他人,见谅见谅。

论语读后感15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论语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