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9:18:54
《爱的艺术》读后感12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12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1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但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感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感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就应思考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格是获得真正感情的基础,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险的潜力、有勇气,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成熟的感情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成熟的感情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拥有创造性的爱,具备爱的潜力,愿意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做用心的奋斗,愿意为赢得他所爱的东西而劳作,真诚地爱一个人,就是关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潜力和他自身。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透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透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双方都因此而充满快乐。弗洛姆认将“给”认为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透过“给”,个人才能体验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

而与之最为相反的是,极端的自私主义。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而是为了爱自我才爱他人,找到爱的对象是为了满足自我的“幸福”。这种爱,在对象能满足他们需要时,还能够维持平静的生活,而一旦对象无法满足,或者他们自己产生怀疑、动摇,或是自我空虚,他们的爱就会碎裂,熄灭。所以,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到达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潜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部分,主要强调了爱需要具备耐心、专心、勇气、信仰,这些词看似简单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只有身体力行,付出行动,才能收获爱。在实践部分,弗洛姆特意写到,在开始爱别人之前,个人应具备“独立的潜力”,学会与自己相处。这倒是跟我们当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学观点相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爱他人。

写到那里,谈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及如何获得爱后,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爱为什么感情是人生永远的话题因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离,从孤独中抽身。而感情是人类克服孤独的唯一方法,人的感情是一种用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分享彼此的秘密,人与人结合,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也切记感情与生活并不是脱离的,感情依附于生活。鲁迅曾谆谆告诫:“不要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好处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好处便是生活,人务必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爱的艺术》读后感2

爱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似乎每个人都说不太清楚。一方面我们觉得爱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爱的渴望、追求,以及丧失爱或爱而不得的痛苦几乎贯穿了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没人告诉我们如何爱,才能通往幸福。于是,很多人就沉浸在那些影视剧中的爱情故事和爱情歌曲中,或陶醉向往,或唏嘘泪下。估计这就是很多人所受的“爱的教育”。

但,如果你期望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入的反思,或者你对爱有些疑虑或困惑,费洛姆的《爱的艺术》或许对你会有启迪。费洛姆是德裔美籍的心理学家,他的这本1956年出版的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然有亮点闪耀。

书并不厚,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书的开篇,作者就指出,我们关于爱的理解,有很多误区。

误区一,认为爱情的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很多。例如,拿破仑就有句名言:男人靠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如此,男人会努力获取财富、名利和地位,女人则通过美颜和装扮,让自己保持魅力。然而,我们依然看到很多功成名就的男人,在爱情和婚姻上非常失败,很多漂亮的女人也未必就婚姻幸福。

有一句很有魅惑的话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所以有很多鸡汤文就告诫大家,要拼命地争取成功,把自己打造得优秀,爱情就自然而来。诚然,优秀的人,被爱上的初始 ……此处隐藏17895个字……996比955高工资是正常的)我们都将自己的时间和劳动视为一件商品与公司进行交换;我们的消费路径也是相似的,女孩子会开始购入人生第一件奢侈品,开始买名牌包包、衣服、珠宝,大都向着一样的方向靠近。我并不认为自己能逃脱这种思想,我也认为自己在努力追求和获得想拥有的物质生活,但作者的这种反思却让自己好像看到了镜中的自己: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够协调合作的人;这些人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口味也是标准化的,既能轻易地受外界的影响,又能被明确地预测。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一方面感到自己是自由的、独立的、不服从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愿意执行命令,按照别人的期望做事,无摩擦地去适应这部社会机器;无须暴力就能指导,无须命令就可指挥,无须目标就可激励——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要好好干活,表现活跃,发挥职能,不断前进。

其实看这本书是为了获得关于爱情的理论的,书中这句话让自己觉得困惑的东西有那么一点点被解答。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承诺相爱一辈子就没有基础。

自己常常疑惑于,人都是不断在变化,即便是我也与三年前的我有了巨大的改变,我尚且只走过人生1/4的路程,如何会有足够的智慧为剩下3/4的年华做出重大的选择。而书中所说的“一桩判断”,则意味着必须要这么做,并且得由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负责。或许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自己却长时间以来无法接受这样的说辞,直到看到这句话才觉得这不是我是否愿意接受的问题,而是其定义本身便已经包含了这样的责任。

总而言之,自己还得多看看其他书才能厘清自己的疑问。(自己的困惑也是一阵一阵的,这几天心情好了就似乎完全没想过这方面的问题,或许过段时间自己又会陷入疑惑)下面记录一些书中让自己觉得颇为收获的文字:就像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商品标准化一样,社会进程也要求把人的标准化,并把这种标准化叫做“平等”

追求平等的趋势也是取消差别趋势的一部分,平等以这样的代价被买到了:妇女之所以与男子平等,是因为男女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差别在物质领域,给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拥有多的人,而是给予多的人才富足……他给了别人他的欢乐、他的兴趣、他的理解、他的知识、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悲伤有生命力的东西。

生活除了生存以外别无目标,除了公平交易以外别无原则,除了消费以外别无满足。

《爱的艺术》读后感12

读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感触非常深刻。虽然书籍里面有一些宗教神学的部分,我不是很能理解,但是作者对于爱的观点真的让我如沐清风、豁然开朗。

就像岸见一郎说的:我们人生有三个重大的课题,分别是工作交友和爱。

在星际穿越里面也说到:爱是一种力量,能让我们超越时空的维度来感知它的存在。

论语也说过:泛爱众,而亲仁。而有馀力,则以学文。

罗素也写道:对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还有对人类苦难无法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人生的意义不外乎两个方面: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是否爱与被爱。一直以来,关于“爱”的讨论众说纷纭,它是哲学、心理学的最高命题,也可谓是人生的终极话题之一。关于“什么是爱”、“怎样爱”也是人们不断积极探寻的内容。在这里,弗洛姆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

弗洛姆首先提出:人生而孤独,为了克服这种孤独带来的疏离感,我们需要用爱来实现两个个体之间的融合,“以融合克服疏离感”是爱的目的。

但是,爱首先并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和性格倾向,这种态度和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

就像赫尔曼·黑塞说的:

你不是爱情的终点,只是爱情的原动力。我将这爱情献给路旁的花朵,献给玻璃酒杯里摇晃着的晶亮阳光,献给教堂的红色圆顶。因为你,我爱上了这个世界。

——赫尔曼·黑塞

爱是一个人同这个世界的关系。所以,一切爱的基础必须要是能够自爱,爱世界也是自爱的外在体现。

童年时期,父爱和母爱的共同养育形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母亲的良知说:你的任何罪孽和错误都不会剥夺我对你的爱,和对你幸福的祝福;而父亲的良知说:你做错了就必须要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要改变行为的方式。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这样以来,他既爱着自己,全然接纳自己的优势与缺陷,又勇敢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所以,自爱要求每个人达到一种强烈、清醒、昂扬的生命力状态。这种生命力状态不仅在爱的领域有创造性,而在其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强烈的创造性体现。

弗洛姆这样说道:

你若爱你自己,你就会爱所有人,如同爱你自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爱你自己,那你就不能真正成功地爱你自己。同样,你如果爱你自己,你也会对这个世界施予你的爱,爱就是一种同世界的关系。

爱首先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与性格特征。其次,爱是一种习得而非与生俱来的品质。它有“表达爱”和“感受爱”两个方面的技巧需要我们学习。

“表达爱”不仅仅是给予别人你觉得好的。并不是“己所欲之亦施于人”,而是“give people what they want”,给予别人他们想要的。这不仅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还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共情。我觉得这个非常难,需要不断练习。

而“感受爱”更是一种需要提升的技巧。就我自己而言,我在这方面就曾有所欠缺,过去感受不到童年母亲给予的爱。但是我也渐渐明白,是她的表达方式并不是那么明显。

最后,关于“自爱”与“爱他人”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我比较喜欢斯托克·派克的说法:爱就是为了促进自我以及他人的心智成熟与自我完善。这与力量训练中“渐进式超负荷”原则一致,与奥林匹克“Higher,Swift and Stronger”一致,也与“前进本身就是目的”这样的思想一致。不外乎就是把“自我完善与提升”扩大到思想、精神、品行与体魄各个领域。

人的一生不外乎就是自我圆满,追求真、善、爱与美是永恒的不变。

最后做一些摘录:

1、所有人皆是平等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目的,并且仅仅是目的而不能成为彼此之间的工具。(现在社会的内卷似乎偏离了这个目的……)

2、爱是自由之子,爱永远不是支配的产物,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的,但他仍然是他,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

3、爱一个人就像爱一棵树,一只鸟或一朵花,你爱他并不希望他给你回报,仅仅是为了让他按自己的轨迹生长。

4、幼稚的爱是:我爱,因为我被爱;

成熟的爱是:我被爱,因为我爱。

幼稚的爱情: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情: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5、爱是一种主动性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它是一种自足而不是一种追索。爱是一种给予,不是拥有多的人,而是给予多的人才富足,在给予的行为中有我生命力的表达。

《《爱的艺术》读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